心理辅导第三期:中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
新生(初一、高一)进入新的学校后,由于和周围环境不适应、不协调,由此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出现迷茫、困惑、痛苦等心理感受,表现为学业跟不上、人际关系紧张、环境适应不良等。 近两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如果一个学生在适应阶段(即刚入学的头一两个月)做得好,以后的学习也比较轻松顺利,如果没能尽快适应的话,以后的学习就会非常吃力,甚至沦为差生。这其中可能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帮助这些孩子们尽快适应初中的生活、让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度过初中生活是迫在眉睫必须解决的问题。
环境变化是新生心理不适应的导火线
从小学到初中,对学生来说 最大的挑战就是环境的变化:
(1)生活环境的变化
(2)人际环境的变化
(3)学习环境的变化 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是新生心理不适应的内在因素 初一新生的心理呈现以下特点:伴随生理的快速成长,心理活动激烈、动荡,开始萌发模糊的性意识,伴有羞耻心和自尊感,初步的成人感;开始用自我观念来认识事物,渴望自我肯定,有很强的自尊心,容易产生与师长沟通的压抑感和沟通障碍;情感和意志脆弱,较多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和支配。
社会支持系统和社会期望的变化加剧了新生心理适应问题 父母和师长的“你已经长大成人”的观念,导致孩子遇到问题时无法及时得到帮助;而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却没有及时调整或者变得更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一有波动,便会紧张,甚至批评孩子,殊不知孩子面对的竞争对手更强,取得好的成绩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作为学生:
1、定位,确立合理的目标并及时地调整目标,付出积极的行动。 2、增强自信心。自信与成功相辅相成,自卑与失败形影相随。 3、科学合理地分配时间,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上了初中,学业任务更重,拼智力又要拼体力,所以对时间的支配和合理利用显得尤其重要。 4、学会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会让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有一份好的心态,还会间接对生活和学习带来意想不到的帮助。集体生活不能像在自己家那样随便,要懂得以大局为重,体谅别人,互相迁就,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5、学会独立,主动地适应环境。自觉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不是希望环境改变;自己能做的事情尽量不麻烦别人,逐渐学会独立的生活方式。 6、主动寻找沟通途径,及时缓解心理矛盾。遇到任何问题或困惑,首先可以自我进行调节;如果还有困难,应及时与同学、老师、家长进行沟通,大胆走进心理咨询室,主动去寻求帮助,以便及时得到指导,尽快解决问题,促进健康成长。 7、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主动参与班级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在活动中感受大家庭的温暖。 作为家长: 1、相信你的孩子,他正在逐步具备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大多数的学生还是能适应初中生活的,只是时间的长短问题,建议家长从小事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这对他们将来的健康成长意义深远。 2、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针对自己孩子的个性、学习习惯、学习状态等去帮助自己的孩子。 3、做好孩子的心理导师,针对孩子出现的异常心理状态及时做好心理辅导。要经常鼓励孩子;帮助子女缓解紧张情绪,抽时间让孩子适度放松,这样会提高学习的效率。 4、放平静心态,不过分紧张、焦虑。你的情绪会影响孩子,只要你们各方面工作做到位,就可以帮助孩子了。 5、鼓励孩子参加班级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培养孩子集体意识和归宿感,孩子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团结,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有利于孩子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