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第一期:学校心理辅导相关知识

     

打开心灵      放飞心情

                                          --襄阳五中实验中学心理辅导室宣

曾经听到过学生之间这样一段对话:

“学校的心理辅导室你进去过没有?”

“没有,我为什么要去心理辅导室?我可没有精神病。”

“我今天看见某某同学去了心理辅导室,她看上去好好地,没有什么病,干嘛去心理辅导室?”

“真的吗?太奇怪了,要不她真有什么病,我们不知道吧?”

这些对话其实反映了青少年对心理辅导的一些模糊看法。

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什么是心理辅导?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有哪些?这都是同学们需要了解的。

什么是心理健康

1946年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感情上与其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根据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结合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可以确定为6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的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
     (1)智力发展水平
     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下,那将毫无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其智力发展应属于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情绪的稳定性
     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指当有了喜事会感到非常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会产生悲哀的情绪。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3)学习的适应性
     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
     (4)自我认知程度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能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对自己的认识开始表现出客观性。
     (5)社会的适应性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往往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务能由自己来料理,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社会生活,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让自己融入集体生活中,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

     (6)良好的行为习惯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发脾气,也很少出现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举动,其行为表现同他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什么是心理辅导?

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

一.学习辅导

1.    了解自己学习潜能的辅导

2.    学习动机、兴趣、态度的辅导

3.    学习志向水平的辅导

4.    学习方法和策略的辅导

5.    学习计划与监控辅导

6.    学习成败归因及考试辅导

二.生活辅导内容

1.生活目标与态度辅导

2.日常生活习惯辅导

3.社交与人际关系辅导

4.情绪表达、调控辅导

5.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辅导

6.休闲、活动调节辅导

7.安全与消费辅导

三.生涯辅导内容

1.升学辅导

2.职业辅导


 
  • 版权所有:襄阳五中附属初级中学    |    鄂ICP备2021001699号-1    |    鄂公网安备 420690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