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名校何以为名? ――湖北襄阳五中从优秀走向卓越探秘 (本文源自《中国教育报》 在华中腹地、“卧龙故里”湖北省襄阳市,有一所学校是令人仰望的存在:她是百年名校、世纪学府,从1902年的襄阳府中学堂发端,迄今已走过113年的发展历程。她是“鄂西北人才摇篮”,从这里走出了著名教育家、原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美国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陈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桂卫华等国家栋梁……她,就是湖北襄阳五中。 当无数老校在新时代渐次沉默,襄阳五中却一跃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百强高中、全国中学百年名校、湖北省示范高中。连续13年高考成绩居全省前列、全市第一,创造出“四年六状元,全省四连冠”的高考神话。2013年,湖北省高考文理科“双状元”花落五中,北大清华、重点大学录取人数均居全省第一,创全省高考历史纪录! 一时辉煌并非难事,百年辉煌当属奇迹。当闪光灯又一次聚焦于这所百年名校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相同的问题:究竟是什么构成了襄阳五中“名校”的基石与内涵?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011年,当曹荣葆以校长的身份踏进气势恢宏的襄阳五中大门时,内心炙热而澎湃。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五中的第六任校长,他的首要工作就是为学校做好新的顶层设计,“如何让名校走向卓越”是他思考的问题!他提出,“理念、文化、名师、优生”是名校的精神内核,确立了学校新的发展规划:齐心协力构筑“五中梦”,推动五中从优秀走向卓越,实现“百年五中,中华名校”的战略目标。他概括了施政纲领和教育理念的关键词――创新。 办学理念的贯彻需要强大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在全校大会上,曹荣葆向全体教职工郑重承诺:一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校级领导班子的引领作用,为全体教职工当好“后勤部长”;二是做到“三个坚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重心下移,立足一线;坚持以身作则,廉洁自律。 对于这些铮铮誓言,曹荣葆都亲力亲为。四年来,他坚持每天早中晚站在教学区迎接师生;上课时,他常提着凳子去当一个“虚心的学生”;课间,他总在教学楼附近和老师探讨教学。他四处奔波,偿还了1.2亿元建校债务……他以务实的作风引领管理团队形成了精干、崇实、高效、顺畅的管理机制。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曹荣葆一直将屈原的名言刻在心里,他以教育家逐梦的情怀再次投身教育,为襄阳五中今日之“名”写下了最有高度的开篇。 “孟简虽持节,襄阳属浩然” 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名校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曹荣葆认为,名师是名校的灵魂,是名校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教育的根本不是老师教了什么,关键在于教育者有着怎样的生命状态和精神海拔。 为此,他一上任就强调提升教师的生活幸福感、事业成就感和职业自豪感,因为唯有幸福的教师才会有梦想。五中给予教师特别的人文关怀,如身体检查送健康、困难职工送帮扶……这些“暖心活动”让教职工对学校产生了难以割舍的归属感。 学校还特别重视教师文化建设,提升师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学校构建了以“三明之师”为核心的教师思想和以“为人师表”为核心的教师行为文化。“三明之师”即做明理之师、做明辨之师、做明天之师。“为人师表”即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凸显园丁精神。每年评选“学生最满意教师”、“师德楷模”等各类先进模范;橱窗和校报中开辟“优秀教师文化长廊”,营造出浓郁的激励氛围,为全校教师点亮指路明灯…… 此外,五中特色的“三大工程”引领着全体教师在一个其乐融融、团结向上的环境中,一步步走向教育教学的制高点。 一是“园丁工程”。积极展开两项主题培训:理论培训――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改革;课题培训――用最科学的研究方法实践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学校先后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樊明武、新东方掌门人俞敏洪、知名校长吴昌顺等诸多名家来校讲学。同时多次选派教师到香港、英国、美国等地参加培训。 二是“青蓝工程”。制定完备的青年教师培训方案,成立教师培训讲师团,定时给青年教师授课和辅导。青年教师丁治东从教不到一年,就喜获全省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刘雪娥也勇夺全国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和最佳风采奖! 三是“名师工程”。制定了《襄阳五中骨干教师考评管理方案》,每年开展“创名校、铸师魂”活动,评选德艺双馨的名师。 老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中年教师的骨干带头作用和青年教师的生力军作用成就了新五中的新辉煌! 分管人事、科研的副校长王静激动地说,精神的熏陶和专业的培养,使五中老师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感、成就感和自豪感。在五中,每位教师虽都有婚假,但没有人愿意耽误一节课,这就是“五中人精神”!它来源于大家共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源于共同的事业追求与人生梦想! “孟简虽持节,襄阳属浩然”。曹荣葆常以这两句诗表明五中属于最辛苦的一线教师团队。今日的五中,拥有市级以上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40余名,国家津贴专家和国家金牌教练3名、省专家5名、省特级教师27名、省名师3名、全国劳模2名、省劳模4名。一流的教师方阵为五中之“名”写下了最坚实的底稿……他们是高山,是先遣,是学校最珍贵的财富。 “满街都是圣人”,不放弃一个学生 五中虽以升学率高赫赫有名,但在曹荣葆看来,升学率高却并不等同于好学校。他说:“真正的好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和谐发展与综合素质,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与个性,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刘世国介绍说,五中坚持德育为首,在实践中形成了德育工作的两大法宝:五中特色的思想品格教育和养成教育。 一方面,五中提炼出以“忠、雅、诚、健”为内涵的五中学生思想品格目标,体现“高境界做人、高品位生活、高效率学习”的“三高文化”,达到“培育优秀品格,实现自我提升”效果。另一方面,五中特别注重养成教育。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周,让学生知道“什么不能做,事该如何做,何时做什么”,让学生逐步培养自理、自律、自强、自学能力。就读北大的五中校友魏钰明,2014年受到总书记亲切接见,他觉得“四种品格”、“三高文化”教会了他如何“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 教学是五中引以为傲的传统优势。曹荣葆要求全体教师学习古代哲学家王守仁“满街都是圣人”的哲学思想,探求最佳育人途径,不放弃一个学生。为此,学校确立了五级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教学。通过奥赛培训培养拔尖人才;通过培优培养中坚力量;通过补弱转化基础较差的学生。同时引导一部分有特长的学生走体育、艺术、飞行员等专业成才道路。 副书记、副校长汪文超自豪地说,五级教学目标和分层教学体现真正的教育公平,使学生学得轻松、愉悦、高效。高三学生牛楚韵说:“五中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教师教学灵活,讲课幽默;自习时间多;背书时可以站着背,到教室外面背……”如此氛围下形成的人格健全、成绩出众的优生,为五中之“名”描绘了最亮丽的色彩! 好学校是一方人文与诗意的池塘 名校之“名”精髓在文化,文化是名校精神的积淀,是名校区别于其他学校最突出的内涵所在和核心竞争力。百年五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是曹荣葆上任以来的重要课题。 据副校长王军介绍,文化体现在五中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清新典雅、风景宜人,园林风格的建筑、四合院式的楼栋、状元桥、杏坛、孔子雕像、校史馆、艺术馆等均体现出百年五中的人文底蕴;八大浮雕是襄阳2800年历史文化的缩影;五块地雕体现出五中学子的学业追求;致远亭、宁静湖、泮池为学校增添了山的骨气、水的灵气。 文化还体现在层出不穷的校园特色活动中。五中学子入校第一课就是校史教育,接着是校庆、辩论赛、清明节、母亲节、成人仪式等活动。学校还鼓励学生在校内外做义工,培养社会责任感。2013年考取清华大学的周婧雯,坚持做社区义工,品学兼优,被评为“襄阳百杰・杰出青少年”。 “学国学,读经典”是五中又一大亮点活动。学校从国学经典中精选《论语》《红楼梦》等篇目推荐给学生;邀请国学专家、武汉大学博导李敬一教授等来校做讲座。校友王颖刚上武大就开设“红楼论坛”,并做客中央台“小崔说事”,她回母校做国学报告引起了同学们的强烈反响。 好学校是一方人文与诗意的池塘,文化为五中之“名”书写了意义深远的续曲。文化是一种深远的力量,它孕育了五中自由、博大的教育情怀,也深深地浸润了每一位学子的灵魂。今日的五中,正在从优秀走向卓越,向着“百年五中,中华名校”的目标阔步前行! 一位思想高远、身先士卒的好校长,一个团结创新的好班子,一批德艺双馨的好老师,一群各有所长的好学生,一方诗情画意的好文化,共同构成了襄阳五中卓尔不凡的名校品质! 百年五中常为新!在这里,每天都有新的思想、新的风格、新的精神,这怎能不叫人心潮澎湃!曹荣葆动情地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愿和同志们一同前行,使百年五中常走常新!” (杨立军 李震海 田 也)
电话:0710-3553335
地址:襄阳市襄城区积仓街2号